首页 > 钱湖故事 > 钱湖文化
钱湖名人Celebrity 钱湖风俗Customs

王安石

奠定钱湖水利根基

治水济民兴万家

在东钱湖入口的水利文化广场上,可以看见一片石 雕的群像,雕刻的是一个古代官员视察农民开渠和率 领民众浚治东钱湖的劳作场面,一副励精图治、勤政 为民的公仆形象。广场前面的路叫安石路,对面是有 名的安石公园。绕着湖开车深入乡村腹地,还可以找 到几个“安石庙”——没错,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北宋 丞相王安石的。

正如苏轼之于杭州,王安石于宁波的城市发展史 是有重大影响的。王安石的千秋功过,后人犹自争议。 然而,在东钱湖,在明州大地,没有王丞相,只有王知县, 只有赞美和感恩。呕心沥血的改革家也罢,刚愎自用 的“拗相公”也罢,钱湖人不管。他们只知,王知县 为这里做了很多——也大概只有在这里,他的苦心和 孤勇得到了最大的认可和尊重。

公元 1047 年,也就是北宋庆历七年的秋天,27 岁 的年轻知县王安石从今江西临安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宁 波的土地。其时,这位年轻的地方官满怀济民之志, 抱负雄才大略。他在鄞县任职三年,一开始胸中就藏 奠定钱湖水利根基 王 安 石 心境 MooD 有一幅壮丽的蓝图,他风尘仆仆,殚精竭虑。冒严寒 酷暑、履冰霜雨雪,从县城出发走遍鄞地角角落落。 他务实开拓,研究考察,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 平抑物价,创建县学,一系列举措都成为日后那场影 响整个中国的伟大变法的先期试水。

短暂的三年,王安石之于鄞县的贡献最大的还是 东钱湖。在农耕时代,王安石深知水于民生的重要意义, 当时的东钱湖时常泛滥,周边百姓深受其苦。王安石 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举十万民力,清除葑草,立湖界, 起堤堰,决陂塘,整修七堰九塘,限湖水之出,捍海 潮之入,解除了湖区周围及鄞县镇海七乡农民水旱之 苦。从此,东钱湖水面清朗,润泽八方。

开蒙之功益后世

宁波崇师尚学,以文兴城,是孕育浙东文化、商 业人才的重要摇篮。而这又与王安石的名字紧紧连在 一起,正是他指给了宁波人又一条出路。他到鄞县上 任后发现这里不仅贫困而且文化荒蛮,教化未开,人 民麻木且愚昧。光治水,恐怕改变不了根本。

王安石是执着而务实的人,他很快把离衙门不远 的一处破旧的庙宇改建为县学,并亲自从深山寻找到 五位知书识字的老先生出山执教。这五位人物,便是 日后在浙东学术史上著名的“庆历五先生”。文化的 种子播种发芽,从此宁波有了作为学子科举考试的专 门场所“考试院”。十余年后,当王安石以参知政事 的身份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时候,宁波的第一代进士 也产生了。那些农民商人的孩子经过十年寒窗开始成 才,不久,即产生了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这以 后宁波出了 2432 名进士、12 名状元,出了数万名举 人和数十万名秀才童生。明州大地,无不颂扬着王知 县当初的开蒙之功。

王安石的意义并不在于使少数的民间子弟通过读 书做官而从闭塞的小城走向全国,他的更为重要的影 响恰恰在于他从此倡导了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 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他开创的那种“田家有 子皆习书,士儒无人不织麻”的社会氛围,那种尚文 尚礼、崇信崇义的地方文化精神,成为了一代代宁波 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这以后,从宁波走向全国的 基本上就是两种人:商人和学人。如果没有他,这座 城市后来灿若云锦的文化盛景,全都无从谈起。天一 阁、浙东学派,这些文化符号背后有一根若有若无的 线,捏在千百年前那位 27 岁的王知县手中。年轻的王 安石读懂了东钱湖,读懂了这风生水起的开阔气象, 他在鄞县的土地上完成了最初对于宏大梦想的勾勒。 日后为相主持变法,失败后辞官,再回高位终又落的 无奈与遗憾,如此才情而执着一生于后世仍充满争议。 可此地的乡民并不在意世人对王安石功过的评介,他 们用建庙的方式朴素地缅怀这位理想主义者。向深深 影响这个地方的先人致敬,给予他这样的礼遇,本就 是一种文化良知。